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景观格局分析
作者: 李媛  学位年度:2012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经济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景观格局 
描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但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存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繁重,发展高效生态经济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本文阐明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和景观格局现状,确定了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景观类型。对主要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识别,提出了不同服务功能的价值计算方法,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整体评估;选取了特定的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为该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景观优化提供依据。评估结果如下: (1)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734.24亿元。农田、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分别占总价值的43.60%、23.78%、8.33%、24.29%。说明农业在该区域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湿地提供了相当可观的价值,这与黄河三角洲特殊的景观构成相符合。其中,以寿光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最高,为179.44亿元;沾化县为168.72亿元,居第二位;无棣县为147.70亿元,居第三位;昌邑市最低,为89.78亿元。 (2)研究区域的面积为2632135.43hm2,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5887.19元/hm2。从生态系统类型来看,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依次排序为: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其中,湿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为77325.5元/hm2,高于整个研究区域单位面积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3)从研究区域主要服务功能的价值来看,经济功能>固碳制氧>废物处理>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间接价值是直接价值的1.5倍左右,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直接利用价值相对较少,即生态系统实际产出较少,也反映出生态环境遭受到了破坏,需开展相关保护。 (4)该区域景观格局的基本构型以大斑块为主体,景观类型较齐全,但分布较不均衡。景观优势度较高,均匀度较低,占优势的景观包括耕地,林地以及滩涂沼泽等,以东营市和滨州市景观结构较为相似。整个研究区域共有种子斑块226个,总面积为2632135.43hm2,斑块在大小上差异很大。同类型斑块间的差异不大,自我相似性较好,从这一角度来说,该区域景观的总体构型较为规整。 (5)研究区域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273,表明该区域境内景观类型比较齐全。东营市和滨州市景观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小,两市景观要素的比例较为相似。景观优势度为0.927,均匀度为0.579,各类景观分布较不均衡。德州、淄博、烟台景观优势度明显,说明这些地区景观明显受到某一景观类型控制,景观类型分布很不均匀。随着人类对景观管理程度的加强,虽然增加了地区经济效益,但同时降低了该区域的生物生境多样性,加剧了景观破碎程度。 在以上评价基础上,总结了制约生态系统服务和景观格局优化的瓶颈问题,例如经济功能价值低、生产力不高、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植被覆盖率低、景观破碎程度严重等,对评价整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系统重要性提供了依据。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研究
作者: 王晓妍  学位年度:2014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生态安全  熵权法  综合指数法  评价 
描述: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空间,其安全状况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随之出现,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生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因此,深化生态安全研究,建设国家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已成为保障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当务之急。作为我国三大江河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不仅是山东省拓展发展空间的潜力所在,还是促使山东省保持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因此其开发建设一直受到国内外广的泛关注与支持。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其环境问题,维护其生态安全,从而保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调和查数据,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资源与环境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分别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环境污染状况等方面对研究区进行现状分析,以提供建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在对研究区资源与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由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粮食产量、人均GDP、人均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城镇化水平、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人均造林面积、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等共12项指标构成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研究区2004年至2012年的各区域进行生态安全指数的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由压力、状态、响应组成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压力子系统的权重最高,响应子系统的权重最低;2004年至2012年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整体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稳步增长,且在2007年到2009年增长趋势最为明显;当前全区除东营外,均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各区域生态安全指数中,东营市最高,德州市的庆云、乐陵组成的区域和淄博高青县最低,莱州市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变化最为平缓;三个子系统中,状态子系统对于响应子系统的反应有一定滞后性。由上述研究结果可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安全状况正逐步好转,但当前的生态安全状态基本处于临界安全,仍需加强生态安全管理。因此在分析威胁研究区生态安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安全保障措施,如提高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生态安全预警和防护体系,加强对环境敏感区的保护管理。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作者: 宫天洋  学位年度:2013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模式  可持续发展 
描述: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在“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要求的指导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立足高效、生态、创新,因此高效生态农业也成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对于改善经济区的生态环境、优化农业内部产业机构、提高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外诸多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述,特别是对国内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认真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定义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生态农业的基本特性,并详细介绍了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同时,对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发展经验及其可借鉴性进行了总结。从理论体系的建立、生态工程和生态农业模式三个方面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然后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性分析,详细介绍了区域内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生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布局,分析了当地形成的生态农业主要发展模式,并对其突出特征及缺点进行了评价。然后,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政策、资源现状出发,对区域内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优势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对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认为在技术、法律、社会服务、金融、政策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问题。最后针对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研究,希望有助于经济区生态农业的发展,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资源优化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进而对经济区的整体开发建设有促进作用。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承载力评价
作者: 王明珠  学位年度:2015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承载力评价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变化研究
作者: 张婧  学位年度:2011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环境与经济  协调发展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逐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否定,它强调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生态与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黄河三角洲是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一体两翼”整体布局中北翼的主体,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是全省拓展发展空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其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2008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黄三角地区的开发建设正式拉开了帷幕。在制定和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背景之下,如何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加快建设特色经济区,培育经济新亮点,成为山东省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发挥环渤海经济圈重要作用的桥头堡,对增强山东省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基于上述背景,综合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和GIS技术,多角度、多学科、系统地评估2000-2008年期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并根据发展趋势探讨协调发展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对该区域的环境经济发展情况做出详细的描述分析,可以发现,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总量不断提高,但是环境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是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2、提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包括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和方法研究。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9个县(市、区)经济实力、环境实力以及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综合评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9个县(市、区)在2000-2008年的经济、环境实力变化情况,以及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多方位全面展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世纪交替的近十年间的区域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变化关系。运用耦合理论,采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了经济环境耦合度指标,发现2000-2008年,经济―环境耦合关系处于勉强耦合-不协调之间,4、结合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主要是:坚持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相结合;坚持内源型发展与外源型发展相结合;坚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经济学、环境规划的相关理论展开研究。研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分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协调度时,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作者: 杨凯  学位年度:2013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经济区  滨海湿地  生态补偿  利益相关者  补偿标准 
描述: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用地越来越紧张,滨海地带作为最具活力的地带逐渐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战场。滨海湿地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当前我国的滨海湿地开发缺乏相应的生态保护制度保障,导致了生态效益和经济利益在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不公平分配,开发者和保护者、地方政府、居民之间矛盾重重。生态补偿作为一种生态经济学手段能够较为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目前的生态补偿实践主要集中流域和林业方面,因此,亟需构建我国滨海湿地的生态补偿机制。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空间分析等途径获取研究区滨海湿地数据信息,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对湿地环境进行分类识别,进一步对研究区生态补偿内容、补偿主客体确定、补偿标准核算方法、补偿方式、配套机制构建等方面做了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根据研究目的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滨海湿地划分为浅海湿地、滩涂湿地、盐碱地、河流湿地、湖泊与水库湿地、水田湿地、草地林地湿地共8类,总面积为8046.48km2,资源丰富,人类活动剧烈。(2)结合研究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规划,对生态补偿分两种模式构建,分别为“合理开发利用型生态补偿”与“生态保护型生态补偿”。(3)合理开发利用型滨海湿地主要包括集约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该地区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应是国家、地方政府、湿地开发企业与个人,补偿主要对象是研究区居民、农户等;本文共提出两种生态损失量评价模型,分别为EC=EC1-EC-EC和,并通过补偿主客体协商最终确定生态补偿的补偿标准;补偿途径则有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两种,具体的补偿方式包括构建生态补偿税费制度、建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一对一”补偿和可配额许可证交易制度。(4)生态保护型湿地主要指规划中的核心保护区,生态保护型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的补偿内容包括对发展机会的补偿、对生态保护成本的补偿和对生态功能外溢的补偿。补偿主体包括国家、湿地管理部门、湿地资源消费者等;补偿对象是因保护环境而丧失发展机会的地方政府与居民、需搬迁或移民的企业与个人、生态环境建设者、湿地管理部门等。对于不同的补偿内容和补偿对象制定不同的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 a对地方政府的补偿标准估算:b对保护区农民的补偿标准估算:c对保护区拆迁企业的补偿标准估算:d对生态建设者的补偿采用政府主导为主,辅以市场化运作的补偿途径。对发展权的补偿可以采用货币、实物补偿、政策补偿、技术智力补偿、公共购买等方式;对生态建设者的补偿可以采用货币补偿、实物补偿等方式;对外溢生态功能的补偿可以采用生态标识、开发旅游景点等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补偿。(5)根据当前生态补偿面临的问题,针对性的构建了包括产权机制、评价机制、法律机制和监督机制的保障性配套机制。管理权应属于国家,所有权属于集体,企业或个人具有使用权。通过选取合适的指标和方法从生态补偿准入评价、标准评价和效果评价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机制。尽快实现立法和信息化过程,加大信息公开保障生态补偿顺利实现。(6)为了实现高效生态的目的,配合生态补偿建设,本文从规划、发展和管理等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作者: 王海静  学位年度:2013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水资源承载力  模糊综合评价  水质 
描述: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且经济发展造成水资源污染严重,使得我国水资源面临先天不足和后天污染的双重困境。如何处理好水资源与人口、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水资源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充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首先介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范围,以及研究区的社会经济概况、自然概况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并对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做了界定,本文研究的水资源承载力包括水资源量的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即从量与质两方面进行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2)在现状年2010年的基础上,采用定额法和常规趋势法,预测了研究区2015年、2020年的生活需水、工业需水、农业需水、生态需水,得出总需水量;同时对研究区2015年、2020年的地表水可供水量、地下水可供水量、客水可供水量及其他非常规水可供水量进行了预测,得出总供水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客水资源的科学引用,研究区的水资源短缺状况将有所好转。(3)在对比分析各种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选取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究区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两种不同情景下的水资源量的承载力进行计算。计算所采用指的标包括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率、人均供水量、供水模数、生活用水定额、耕地灌溉率、万元工业产值需水量、需水模数、生态环境用水率等。情景1:未来供水以本地水资源为主,不考虑客水资源量。综合评分值都偏低,分别为0.408217、0.44439、0.461454,说明,在现状年和未来十几年中,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当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基本达到极限,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接近最高限值,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当地水资源已经严重不能满足地区需水量。情景2:未来供水除了本地水资源外,还包括客水、节水和污水回用的水资源。综合评分值都大于0.5,分别为0.505616,0.546583,0.545725,这表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供给、开发、利用已有相当规模,但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如果对水资源加以合理利用,注重节约保护,研究区内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供给将有一定的保证。(4)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本论文以研究区内的几条主要河流和峡山水库为水质研究对象,将2005-2009年的水质状况与其所在功能区的水质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以其水质达标率来表征研究区的水环境承载力。(5)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供水量和人均水资源量是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影响因子。针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水资源特点,从供水和需水两方面提出了提升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和建议。从长远来看,要保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增加污水回用和加大引用客水量,才能真正解决研究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思考
作者: 孙继亮  学位年度:2010 学位授予单位 :南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思考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安全评价研究
作者: 刘园  学位年度:2012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水安全  集对分析  熵值法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描述:水资源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因子,而如今我们守着“水球”却出现了水短缺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效安全的利用水资源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焦点。最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缺乏成为了发展的“瓶颈”,针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大国而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必须采取客观的评估和有效的措施。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国务院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那么要想发展好经济就必须解决水问题。本文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水安全评价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本文对于目前国内外水安全的研究的内容、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国外主要从区域角度、粮食、环境安全角度和供水能力角度来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国内侧重整体评价研究,主要从城市水安全、农村水安全、河流湖泊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研究,另外我国也进行了影响水安全的因子的研究,但是对于目前国际的前沿研究领域如绿水、蓝水等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本文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水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缺乏,多依赖黄河水,而黄河水由于超过其承载能力多次断流,虽然近几年加强了治理,但形势依然严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诸多问题,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受到威胁,地下漏斗面积加大,2009年无棣县、沾化县、昌邑市、寿光市和寒亭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比起2008年都有所增加;水污染现象严重,根据例行监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几大河流一直处于超标状态,劣五类监测断面占的比例达到了70%左右,近5年来没有达到水质Ⅰ类和Ⅱ类的河流,超标现象十分严重。3.文章采用熵值法赋权重,并用集对分析法进行了安全评价,选取了东营、滨州、莱州、寿光、昌邑和乐陵6市进行了2009年的水安全评价,结果可看出基本是处于临界安全级别,从水资源供需的评价因子来看,人均水资源量除昌邑市较多以外,其他均较少,尤其是乐陵市更是少,属于缺水型城市,这也表明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安全不容乐观。4.为了更好的反映东营市和滨州市水安全的动态变化,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6个指标,对2002-2009年八年的水安全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东营市水安全级别基本是处于临界安全级别,2002-2009年处于临界安全级别,但2006--2009东营市水安全与较安全级别也有很大的相关性,说明水安全有进一步的改善,这主要是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和一些有利的节水、保护水资源的措施有关,努力降低水耗。滨州市2002-2009年水安全处于临界安全级别,2002-2003年虽然处于临界安全级别,但与临界安全级别相关性并不是很大,2009年则与较安全级别有了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滨州市水安全发展是朝着较安全级别发展。最后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并展望了未来水安全形势。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及其环境承载力研究
作者: 管银屏  学位年度:2012 学位授予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经济区  旅游资源  旅游环境承载力  瓶颈指数 
描述:环境与资源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环境优良、资源丰富、规划合理,则区域发展较快,反之亦然。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广泛实施,如何协调好旅游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成为当今旅游环境学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明确区域旅游资源等级分布、科学确定区域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预测其发展趋势,通过一系列的规划管理、调控措施,最终使旅游活动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是这一课题求解的关键。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和环境承载力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区域资料搜集和景区旅游要素的实地调查、分析,依据地理学、旅游资源学、生态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德尔菲法、最小因子法和灰色理论等相关原理和方法,对研究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与评价,阐明了旅游资源分布规律,建立了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并预测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了旅游环境瓶颈指数,明确了旅游环境瓶颈问题,提出了研究区旅游资源管理的对策及建议。结果表明: (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单体丰富,其主、亚类几乎涵盖了国家标准的全部,仅没有自然变动遗迹类。有等级的单体482个,占单体总数的87.64%,其中特品级单体有15个,占总数的2.73%;优良级单体169个,占30.73%;普通级单体 298个,占54.18%;未获等级单体68 个,占12.36%; 区域省级旅游资源有68个,国家级旅游资源有20个,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不同种类景区应有尽有。但各区、市、县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分布极不平均,其旅游资源的规模和丰富度不成正比。从县域尺度看,区域旅游资源分布趋于平衡。 (2)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大部分景区年旅游环境承载力值远能够满足客流量的需求;主要景点中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和杨家埠民俗艺术大观园黄金周日承载量为强度超载;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寒同山神仙洞黄金周日承载量为轻度超载;云峰山景区、碣石山景区、醴泉寺景区、范公祠景区在黄金周适载,在淡季则属于弱载景区。基于Matlab的灰色预测模型显示,区域景区未来旅游需求增长幅度会很大,大部分景区在2020年以前不会超出其可承受范围,但需注重在黄金周、节假日客流量的调控,个别景区如天鹅湖风景区、杜受田故居、范公祠、杨家埠民俗艺术大观园在2015年开始,其年旅游需求 超出景区可承受范围。 (3)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从监测技术和管理手段入手,从提高执政能力、规范制度、加大宣传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分区管理、加强区域资源整合等方面改善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不仅可保证当地自然、社会与经济环境的质量,也保证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体验质量,同时减少旅游地受到旅游活动破坏的可能性。
< 1 2 3 ... 51 52 53
Rss订阅